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评论员李娜
想习练中医气功的亚健康人群,今后可以到各级中医院治未病科寻求指导了。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在2014年版本基础上,首次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功法指导作为单独一类,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这一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扩容,更是对中医气功在中医治未病体系中重要价值的肯定和确认。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医气功不能在治未病实践中缺位。
中医气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包含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功法。回望历史,中医气功的源流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频共振,《黄帝内经》就提出过中医气功的养生理念,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到《诸病源候论》等历代医书均有着丰富的记载,从汉张仲景到民国张锡纯,历代大医家也大多都精通气功。中医气功学作为一门学科,与针灸学、推拿学相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成为中医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在中医治未病领域,中医气功是唯一的主动疗法,是个体主动开发自身人体内在防病治病潜能的技术。人们一旦掌握了中医气功功法,就可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疗,极具“主动健康”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气功或可谓中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气功却深陷舆论漩涡。一些“中医黑”刻意将其与封建迷信画等号、与“邪教”扯上关系,将个体习练不当导致的偏差归咎于功法本身;更有所谓的“科学主义”者,否定“气”的概念,用“不科学”否定中医气功的整体逻辑。这种片面解读不仅造成社会认知混乱、正常练功者“自危”,更导致传承断层。部分功法传人因忌惮非议而隐退避世,很多民间习练者则常陷入不知“跟谁练”“怎么练”的困境,中医药院校中原先研究中医气功的队伍趋于凋零……久之,中医气功也就逐渐退出主流养生方式。
事实上,在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求非药物的健康调节方式。早起晨练,打一套太极拳,能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中舒缓紧绷的神经;办公室工作间隙,练几段八段锦,可缓解久坐带来的肩颈不适;每日坚持练一练静坐、站桩,一段时间便会体验到经络疏通的畅快感……诸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中医气功传统功法在社会上的爆火,都是对中医气功独特价值的最好诠释。
此次《指南》的修订,正是从国家层面为中医气功“正名”,不仅为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气功功法指导提供了制度依据,更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医气功不是中医药的“边缘支流”,而是治未病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当规范的中医气功功法指导走进中医院治未病科,由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渠道广泛传播,既能让群众获得安全有效的健康指导,也能逐步驱散舆论场的认知迷雾,让中医气功回归其作为中国式重要养生方法和技术的本真面貌。
期待随着《指南》的落地,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中医气功功法能真正走进社区、深入家庭,让更多人在一招一式的习练中体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气血调和的实践中收获健康福祉,让传统养生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命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 年修订版)》,首次将传统功法指导作为单独一类,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传统功法属于中医气功学,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气功工作者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的领导下,近年来经严格筛选、论证,陆续推出中医气功系列推荐功法,以供中医药行业和社会上气功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愿你在这一呼一吸、一动一静之间,唤醒身体的自愈潜力,拥抱更从容、更健康的自己。
长按扫码关注